对话黄震院士:AI赋能教育还“远远不够”,大学生选专业应从长远看

对话黄震院士:AI赋能教育还“远远不够”,大学生选专业应从长远看

hyde0258 2025-08-09 装修趣闻 1 次浏览 0个评论

“第一次被科普了什么是‘痛墙’,我有点被‘痛’到了。”提到这些二次元专属词汇,黄震忍不住笑了,“这就是时代的变化!”

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的前一天,黄震刚刚带队,去上海百联ZX创趣场做了二次元文化消费的专题调研。这位65岁的院士、民进上海市委主委,站在一堆五颜六色的“谷子”里,坦言自己“大开眼界”。

了解年轻人是黄震的一种习惯,这与他长期的教育生涯分不开。黄震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十余年,曾多年分管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在科研领域,黄震深耕新能源动力已有四十余年,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他是上海交通大学智慧能源创新学院创始院长,也是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

2020年底,上海交通大学和国家电投共同创建了智慧能源创新学院,建院四年多,在黄震的带领下,学院在学科交叉和产教融合办学上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2025年也结出了“累累硕果”:学院迎来了首届本科毕业生,沉浸式的智慧能源校园落成,智慧能源卓工书院九月新学期即将开启……

拥有近四十年大学育人经历,黄震也一直在观察当今时代学生的变化、教育的变化。思考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变革,他认为目前谈AI赋能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回答,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应该怎么学,老师应该怎么教,学校应该怎么办?”黄震在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这样说。

黄震   澎湃新闻实习记者 张晓莉 摄

【对话黄震】

澎湃新闻:现在很多学生选择专业,主要看这个专业的就业是不是在“风口”上。能源也是一些学生眼里的“风口”,你对此持什么态度?

黄震:“风口”往往是一时的,专业的选择应长远看,最理想应是个人学习兴趣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就能源专业而言,当今我们正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由化石能源走向新能源的能源绿色转型,截至今年三月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到14.82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的14.51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39.8%。通过上面这组数据可以看到,双碳目标引领下的新能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在这个巨大的变革过程中,非常需要人才。所以我也经常跟学生说,你们生逢其时,正赶上能源绿色转型的伟大时代,你们未来职业生涯四十年,正好与国家碳中和目标的历史进程交织在一起。自觉地将个人的兴趣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这是实现人身价值的最好途径。

澎湃新闻:当今,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你对AI+能源怎么看?

黄震:我们是全国第一个以智慧能源命名的学院,也成功获批了国内第一个“智慧能源工程”本科专业,智慧能源就是将能源流与信息流融合在一起,AI正为智慧能源提供日益强大的工具。当前学院推出了“AI+能源”微专业,正全力推进交大“AI+能源”的学科专业建设。

AI+能源未来潜力巨大,AI+能源主要有两大领域,一是AI for Energy Research,推动新能源发电、储能、新型电力系统、碳捕集及利用、绿色燃料、核能等关键能源领域的科学研究,如AI赋能新型能源材料的设计,包括新型催化剂、电极材料、吸收剂材料等开发,有望使这些变革性技术出现重大突破。二是AI for Energy Engineering,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能源生产、转换、传输、分配、存储、消费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保障能源安全。

就拿我们智慧能源校园为例,我们布置了近2万个数据测点,实现了1Hz高频数据采集,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通过深度强化学习构建暖通系统控制策略实现了无感智慧温控;运用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预测分布式光伏发电,学会据此去优化配置储能和调控负荷。

为挖掘与培育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善于运用AI技术的学生,为国家能源绿色转型与数字化、智能化提供智力支撑,我们还与国内五所高校一起发起了“AI+能源”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

澎湃新闻:1977年高考恢复第二年,你就进入了交大船舶动力专业。你感觉那时的学科设置与当下我们在能源、机械等方面的学科设置,有什么异同?

黄震:这么多年,高校人才培养确实发生了一些认识上的变化。我们当时进交大,正处于改革开放、百废待兴的时代,那个时候更多还是仿照前苏联的做法,很多专业是以产品来命名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像交大这样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我们更强调通识教育和学生能力培养,借鉴了欧美大学的一些做法,以大学科育人。

当今,我们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人才培养要从单纯学科逻辑向服务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逻辑转变,高校设置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储能等国家亟需的学科专业,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决不是简单的“回去”,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是对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

澎湃新闻:你所在的上海交大国家电投智慧能源创新学院,聚焦的是现代能源产业发展。学院是如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来培养人才的?

黄震:智慧能源创新学院成立于2020年底,是上海交大和国家电投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深度合作、联手共建的办学特区,也是上海交大独立二级学院。作为全国首所聚焦智慧能源领域的学院,办学之初,我们就形成共识,要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探索新的路子。四年来,我们努力突破传统学科边界,通过产教融合和学科交叉,构建能源学科与其他不同学科、高校与产业交融的创新生态。

我们这个学院的第一大特色就是产教融合,国家电投拿出紧邻交大的130亩地,与交大共同创办了这个学院,产教融合是我们学院与生俱来的“基因”。

这些年来,我们聘用97位行业技术专家做行业导师,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培养我们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我们有一批课程是与行业共同开设、共同编写教材,将来自企业一线的真实课题、技术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全过程,毕业设计全部采用企业“出题”、学生“答题”模式。比如我们有一篇优异学士学位论文,毕业设计课题提出方是国核自仪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做的是利用AI算法研究光伏发电,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去解决企业的真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又受到企业的青睐。

学院建立了25家实践基地,大学每个暑假为学生分别安排了认知实践、拓展实践和研究实践等。今年学生毕业典礼上,有位叫王洋的本科生在发言中说,他大学三年的暑期去了五家单位实习,让他有机会在真实的产业一线中学习、思考、成长,也更加坚定了未来职业的方向。这种“工学交替”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专业认知到工程实践能力得到系统性提升,实现了“产学研用”的人才培养闭环,也形成了学院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

智慧能源数字化平台   上海交大国家电投智慧能源创新学院官网 图

澎湃新闻:学院是如何推进学科交叉的?

黄震:我们第二大特色就是学科交叉,学科交叉首先是多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建设。瞄准未来能源科技发展趋势,学院引进的教师有化工的、材料的、信息的、能源动力的、电气的和管理的,师资队伍是学科交叉、年轻有活力的。重要的是我们把以往“学科导向”转向“问题导向”来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聚焦能源绿色转型和碳中和目标,构建跨学科、产教融合的创新生态。

我们打造了“2+1+1”智慧能源校园,即智慧能源数智化平台、虚拟电厂平台两大平台和直流微电网系统与新能源广场,这里是用师生第一手最新的科研成果支撑场景落地,同时将光伏发电、虚拟电厂、电化学储能、绿电制氢制燃料、碳捕集等能源前沿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 构建了沉浸式学习与研究环境。我们鼓励师生组成跨学科团队,用系统思维解决未来能源的真问题,学校也成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试验场和实践育人的练兵场。

澎湃新闻:你既有自己的科研专业领域,又在高校深耕教育,同时还有政协和民主党派履职的工作,每一块分量都很重。你平时怎么平衡这几块工作?

黄震:我的确跨界跨得比较多,每天在切换频道。但我最根本的工作(身份)还是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这也是我最喜欢做的两件事,一是培养学生,二是做学问做科研。这个过程中,在政协,让我有机会可以更多地关注和参与国家、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代表党派让我有渠道做一些好的建言,为执政党助力,为国家尽职。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对话黄震院士:AI赋能教育还“远远不够”,大学生选专业应从长远看》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