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涉及芯片核心技术的商业秘密案判决引发业界震动。
龙巍摄 / 中经视觉,图片来源:经济日报
案例回顾
7 月 28 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尊湃通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侵犯商业秘密案作出一审判决。法院经审理查明,2021 年 2 月,曾担任华为高管的张某、刘某等人离职后成立尊湃通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该公司以高薪、股权为条件,策动多名原华为研发人员加入,并指使这些员工在离职前通过摘抄、截屏等方式非法获取华为芯片核心技术。
图片来源:上海经侦 ECID
经司法鉴定,尊湃公司设计的芯片中有 40 处关键技术点与华为商业秘密的密点高度重合,同一性超过 90%,构成实质性侵权。法院认定,该侵权行为直接导致华为相关商业秘密灭失,造成的损失按照研发成本及预期收益进行评估。
2023 年 12 月,上海警方发布通报表示,在公安部的指挥部署下,在江苏警方的大力配合下,成功侦破一起侵犯芯片技术的商业秘密案,抓获犯罪嫌疑人 14 名,查扣存储侵权芯片技术的服务器 7 台。在通报中,仅以 " 权利公司 " 代指华为,而此次判决首次正式确认了涉案双方的具体信息。
该案因涉及芯片核心技术、犯罪链条完整、社会影响重大,被列为公安部督办案件。法院最终判决 14 名前华为员工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其中主犯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人民币 300 万元;另有 4 人获实刑,其余 9 人被判缓刑,全案累计判处罚金 1350 万元。除此之外,法院裁定冻结了尊湃及其关联公司共计 9500 万元的财产,并责令其销毁所有侵权的芯片技术资料。
据了解,被窃取的这款芯片是华为耗费十几亿元人民币、历时三年打造的战略项目,承载着公司在下一代无线通信标准中的竞争优势,此次核心技术被窃取损失巨大。
" 保密观 " 有话说
国家统计局此前援引的美国某知名咨询机构数据指出,科技型企业中,大约 60% 的创新成果最先是以技术秘密的方式存在。商标、著作权和专利只不过是 " 人类的知识和技术汪洋大海当中的三个孤岛 ",而汪洋大海其实就是商业秘密,商业秘密既是企业的 " 心脏 ",也是企业最核心、最宝贵、最具潜力的财富。
在本案中," 低技术含量 " 的窃密手段折射出商业秘密保护面临的现实困境——最坚固的防火墙也防不住 " 内鬼 "。没有黑客攻击,没有复杂间谍设备,仅靠员工记忆、手抄和截屏,就完成了核心技术转移,给企业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事实上,华为的遭遇并非个案,在芯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类似剧情不断上演。这提示企业,技术保护不仅要防外贼,更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每一次文档访问、每一次截屏操作,都该留下无法篡改的痕迹。
在科技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才流动不可避免,但如何规范这种流动,避免演变成技术掠夺,需要企业和从业者共同反思。一方面,企业需要建立更科学的激励机制,让核心人才愿意留下来;另一方面,从业者也应当认识到,职业发展不能以突破法律底线为代价。毕竟,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靠 " 窃取 " 别人的技术,而是持续创新的能力。当全行业形成这样的共识,商业秘密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来源:保密观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判了!华为芯片核心技术遭窃取,“小偷”竟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